利舞臺新秀歌唱大賽之夜,是 梅艷芳 一戰成名的地方,梅艷芳用鏗鏘而自信的低沉嗓子,唱出與 徐小鳳 不一樣的《風的季節》,也只有她能夠駕馭得那件極其誇張的金色戰衣,一出場開腔,冠軍已毫無懸念。

如果「荔園歌廳」是哺育六十年代歌手的搖籃,那麼「利舞臺」便是揭開「歌手個人演唱會」文化的序章。
利舞臺在香港的歷史非常悠久,1925年落成,1927年啟業,早期主要用作粵劇表演,由中國首位電影皇后 蝴蝶 剪綵開幕。首場粵劇由 關德興 的新大陸粵劇團演出。
利舞臺戲院落成後初期,香港電車每晚均會有一輛 “午夜專車” 從利舞臺載客到石塘咀,塘西風月繼續夜夜笙歌。

利舞臺 由一名法國工程師設計,建築物以大理石建成,外貌以19世紀末法國和義大利式歌劇院設計為藍本,內部則輔以中式裝飾。圓拱形頂部,以金箔髹上九條金龍裝飾,正門同樣用金箔寫出「利舞臺」三個大字,兩層舞臺分別有「丹鳳朝陽」和「二龍爭珠」雕刻,舞臺兩旁掛有由皇仁書院一位中文老師所撰寫的對聯:
「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 舞征詔頀滿台簘管奏鈞天」。

舞臺可作360度旋轉,自動轉換佈景,是當時香港唯一擁有此設備的先進劇院,也是當時最頂級的演出場地。
曾經在利舞臺演出的藝術家多不勝數,連京劇泰斗 梅蘭芳 博士(年青的朋友,是 梅蘭芳,不是 梅艷芳啊!)都曾經在利舞臺演出過,根據戰時佔領香港的一位日本官員回憶錄中記載:
『香港是一個細小的地方,在海岸邊、在街上,都見過梅蘭芳好幾次,那個時期,利舞臺貼出了梅蘭芳上演「收山戲」的廣告。連著幾晚演出的諸如「天女散花」、「霸王別姬」、「西施」等,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作者 和久田幸助,是日本的廣東語專家,也熱愛中國戲曲,戰時派駐香港負責劇藝工作,文中回憶他與梅蘭芳交往的經過。

另一件早期發生在利舞臺的大事,就是粵劇天才作曲家 唐滌生 在觀看「仙鳳鳴劇團」首演自己新作《再世紅梅記》時不幸腦溢血離世,年僅四十二歲。電影《南海十三郎》中便有唐滌生拜師的精采一幕,絕對值得重溫。


現實生活中,劉培基 一直與 任劍輝 和 白雪仙 兩位粵劇大老倌有深厚情誼,在電影《梅艷芳》中那個教 王丹妮 開聲秘方的電話,相信很多年青觀眾可能會一頭霧水,不知對方是誰。(來電的是著名粵劇反串大老倌 任劍輝,任姐)
六十年代香港娛樂形式百花齊放,粵劇開始式微,利舞臺曾經放映首輪西片,直到1975年首位登上利舞臺的旅日歌手 歐陽菲菲,從日本帶來十八人大樂隊,創下華人歌手連開三場演唱會的紀錄。
1976年 鄧麗君 在利舞臺開辦五場演唱會,結果場場爆滿,大受歡迎,也開創了歌手開辦個人演唱會的先河,寫下香港演唱會文化序章,鄧麗君在76年至81年期間,五度在利舞臺舉行個人演唱會,創下不少紀錄,其後 羅文、甄妮、汪明荃 等等歌手都曾經在利舞臺開騷。

劉培基 曾經慨歎,羅文在最紅時期紅館還未落成,當紅館個人演唱會檔期爭崩頭的年代降臨,羅文的叫座力已經不及新一輩歌手,羅文最為人記憶的利舞臺表演,是他自己投資的21場粵語音樂劇《白蛇傳》,之後再有《柳毅傳書》。

除了演唱會,利舞臺也有其他文化盛事舉行,包括 國際交響樂團 演出、香港小姐競選,以至1976年首次在香港舉行的 環球小姐選舉盛事,更將利舞臺提升到國際層次,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落成之前,利舞臺絕對是藝人奮鬥的目標。

但隨著紅館落成,加上銅鑼灣商舖地價飊升,利舞臺在1991年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 利舞臺廣場,而舞臺旁邊的兩副對聯就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