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人物設計:主動式 vs 被動式

金都》導演黃綺琳在一篇訪問中表示:「被動的角色在戲劇當中也較為罕見,因為戲劇理論往往都告訴我們,主角必須有渴求、有慾望,要夠主動才可以帶領劇情。而張莉芳這個無法主動又容易妥協的角色,並非傳統的主角類型,也讓我很想挑戰一下。」-(biosmonthly.com)

一般而言,劇本主角應該是主動式人物較受歡迎,因為劇情會由主角的 意圖 Intentions 和 追求 Quest 而推進,主角克服重重障礙,到最後完成目的,觀眾因共情而獲得滿足!

Neflix 大熱劇集《后翼棄兵》中的女主角從小就是一個主動式的大女主;而動畫《鬼滅之刃》的炭治郎同樣是一個由小人物蛻變成主動式英雄的設定。

被動式人物較難編寫,因為觀眾潛意識是希望在電影中找到自身投射和共鳴,如果主角由頭到尾都被劇情和其他角色「牽著走」,直到最後都沒有主動扭轉局面和頓悟成長,那麼這個主角是不會討好的,最近內地電影《風平浪靜》中的章宇,無論演技如何出色,最終都是演了一個不受歡迎的角色。

但不代表被動式主角不好看,《金都》女主角就是一個好例子,關鍵是,被動式主角一定要在第二幕完結之前主動作出變化,找出克服困難的辦法,無論結果是否成功,才能完成 人物弧線 Character Arc 這個劇本最重要元素!

在《三塊廣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的例子中,兩個主要角色 母親 Frances McDormand 和 警察 Sam Rockwell 是一對鏡像人物,兩位都是主角。

母親一開始便主動挑釁警長,為愛女沉寃得雪而將劇情推到火燒警署的第二幕高潮,是典型的一個主動式人物

相反,飾演警察的 Sam Rockwell 直至火燒受重傷之前,都是一個被動式的反派人物,對原來劇情推進框架看似無開痛癢,但事實卻非如此…

身兼導演和編劇 Martin McDonagh 利用了火燒警署高潮一幕,巧妙地將兩人的「主動」與「被動」角色形態互換

母親由憤怒(主動),變成最後接受找不到兇手(被動)

警察由無能(被動),變成努力尋兇(主動)

雖然最終兩人未完全成功,但 人物弧線 卻呈現了完美示範!

結論是:無論你的主角一開始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人物一定要在劇情推進中有高低變化,而且符合觀眾對類型片的合理期望,才能創造出一個立體而又被認同的主角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