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万寿庄宾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团代表驻地报到。贾樟柯是本届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带来了关于文化方面的议案。
两会期间,冯小刚、成龙、尹力、冯远征、张凯丽、霍建起、陈力、赵宝刚、王黎光、王丽萍等委员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共同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2018年3月,恰逢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中国电影产业在这一年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2月单月票房突破100亿、《战狼2》、《红海行动》为代表的主旋律商业大片票房创下历史新高、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上映当天就刷新了中国纪录片上映首日的票房纪录……
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这些成绩是中国电影人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见证,同时也与国家在法律、政策方面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密不可分。
多样化创作格局基本巩固 本土观众和市场趋于理性
贾樟柯代表回顾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发展,他说:“电影产业促进法确定了电影的产业地位,让电影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激发了中国电影的活力。法律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国票房总额的53.84%,贾樟柯认为,“中国电影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的创作格局得到基本巩固,本土电影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对于“小鲜肉”现象,贾樟柯认为它只是短暂时间点上的一个特点,电影终究要以情感的质量取胜,以电影性、电影感,以电影的综合素质取胜。观众在趋于理性,市场也在趋于理性,这几年中国电影很好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趋于理性。
“电影市场还是很火爆,像今年2月份,十来天已经拿到一百亿票房,它是火爆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你会发现,简单的有噱头的影片,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是综合素质高又贴近观众的影片才能脱颖而出。”贾樟柯说。
文化资源应引入中小城市 新时代不仅要物质扶贫,还要精神扶贫
2017年贾樟柯在自己的故乡山西创办了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这对他的启发非常大,“过去一说大型的国际节展,就觉得应该是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举行的,但实际上平遥电影展去年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可以支撑我们把这些资源引入到中小城市,这样才能够和过去文化发达的地区相呼应,让文化加速发展。”
大部分人所不知的是贾樟柯不仅在平台要创办电影节,在老家汾阳,他所创建的种子影院和和贾樟柯艺术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我精心准备了自己的议案,我建议将优质的、现代化的、新的文化资源引入到基层去。因为过去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现在中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也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应该流动起来,流动到文化资源缺少、不集中的地方。”
电影市场化带来的不是困惑 具体发生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贾樟柯认为促进资源流动,不应单是政府的事,而更应该是有这些资源的个人、企业、民间的事。文化不能只依靠政府包办,也不能只依靠政府投入资金,应该交给市场去做。
电影的市场化对于贾樟柯来说不仅没有带来困惑,反而是一种思考。他并不觉得在市场性和艺术性之间有什么矛盾,“无论我说的像平遥电影艺术展这样的艺术活动,还是电影作为产业,都应该用市场的活水,用市场的调节,来让行业正常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活力里面,多种类型的影片才能得到齐头并进的发展。”
市场化有时候人们想象会不会过于逐利,会不会压抑一部分不太适应市场但有创造性的影片,这种情况一定存在,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来否定市场主体上的公平性、活力的源头所在。“具体发生的问题可以用更细化的手段来解决,比如整个电影工业过度市场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渠道上进行分流。”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交流 电影创作必须符合艺术规律
在国际上获奖累累的中国导演贾樟柯认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交流,文化自信必须在开放中建立,通过限制外国文化产物流入和选择性弘扬本国正能量的方式来建立文化自信,这不是他所理解的文化自信。
贾樟柯今年首次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化自信是开着门坚定,不是关着门坚定。”问及电影能怎样发挥社会评论的功能时,他回答称,导演拍的如果是当代的故事,难免和当代社会发生关系,但“电影首先必须按艺术规律、创作规律来办事,其次才是社会反响、影响,不应该反过来”。
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写实类电影,以及《战狼》、《红海行动》等提振人心、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哪一类更能反映真实的中国,哪一类是中国更需要的电影?贾樟柯毫不迟疑地说:“都需要,反映的都是中国。”
他解释,中国是复杂的社会体,有非常多不同的层面,不同导演从各自关注的角度创作出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才能拼凑中国的全貌。
作为广受国际电影节推崇的导演,有些海外评论人表示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因为能够从这些电影认识中国,对此他是抗拒的。他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作品背后所负载的国家。“一部好的电影反映的首先是人,不是国家。是人的处境、困难、希望,人的问题。”
电影业目前的问题是欠缺电影教育 贾樟柯认为我们会迎来有活力的时代
详读电影法是他为首次参加两会所做的准备之一。他也与从事电影创作、教育等方面的人士沟通,并收集山西民众的心声,要利用两会的平台反映这两个群体的诉求。
贾樟柯认为,中国电影业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欠缺电影教育,中国过去每年只拍两三百部电影,现在一年拍900多部,所以急需人才,如何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让艺术电影有更多空间,这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他也坦言,在接受人大代表角色时做了心态上的调整。他说:“从事电影创作,对世界、人的看法是主观的。但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和意见时,则需要有宏观的视角和客观分析的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惠民措施让他特别有感触。他注意到,报告提到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电梯。“报告既有宏观,又有细节,这体现出政府的工作重心是以人民的感受为出发点。看完报告,我认为我们会迎来有活力的时代。”
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他认为,这几年全社会都朝尊重个体权利、感受的方向努力。“这跟我过去的创作一脉相承。”
【轉自】2018-03-07 科长粉 捕娱